WWW.COHIM.COM
当咖啡遇上奶茶, “鸳鸯”出现了。 一起来了解这份奇妙碰撞吧。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上环永乐街、干诺道西与德辅道西之间的三角地段,是当时散装货运集散地,也就是香港电影中常常出现“三角码头”或叫“永乐街码头”。
作为香港重要的商贸区,不仅船员客商来往频繁,许多码头工人也在码头奔走跑生计。码头上的生意兴旺,便开起了咖啡室和杂货铺。
据说,“鸳鸯”就诞生于此。
“鸳鸯”的故事。
关于“鸳鸯”的问世,说法并不统一。流传比较广泛的是:由于当时码头上的工人做工比较辛苦,所以需要提神又能补充体力的饮品,有人就把味苦却提神的咖啡加入奶茶中,久而久之,这种饮品在大众中流行起来。
不过,有香港“奶茶之父”之称的黄家和,给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说法。
黄家和的父亲在1952年的永乐街码头开了一家咖啡室名为“海安”,寓意是希望出海的船员们都能平安归来。
当时店铺只供应咖啡和奶茶,直到1955年有顾客反映咖啡燥热,奶茶又削胃,所以海安咖啡室将咖啡和奶茶平衡调和,“鸳鸯”就此诞生。
如何做好
一杯“鸳鸯”?
要制作一杯美味的“鸳鸯”,首先要做好它的两个基础饮品,港式咖啡和丝袜奶茶。它们的制作方式有着相似之处,都是融合东西方饮食文化以及香港特有的茶餐厅文化。
咖啡粉和茶叶的选择和配比很重要。“鸳鸯”的茶汤一般选用西冷红茶,由三种茶叶拼配混合而成,粗茶的浓香滋味、中茶的漂亮茶色和幼茶的醇厚缺一不可。
拼配的比例是每个茶餐厅都有自己的独特秘方,都追求既好味又有特色。
咖啡粉的拼配也大有学问。广受欢迎的拼配方法是用一份哥伦比亚粗磨咖啡粉,混合三份巴西幼磨咖啡粉。原因是巴西咖啡醇香的特点在磨成粉后更突出,可以中和哥伦比亚咖啡的酸味。
制作要诀:「一冲、二焗、三撞、四回温」
将茶叶拼配好再装入滤袋,冲入滚水之中。香港有句话叫“水滚茶靓”,相信每位冲茶师傅都牢记于心。在茶味被焗出之后,就要进行“拉茶”的步骤,用两个锑壶把茶汤拉高,重复这个步骤让口感更顺滑。最后把茶放在炉上用小火保温,这样茶色会更明亮。
港式咖啡的做法几乎异曲同工,只是将咖啡冲泡的步骤叫做“撞啡”。有经验的师傅冲泡咖啡也有讲究,例如撞啡五次以后再焗五分钟,咖啡香气正好,味道也浓厚。港式咖啡的魅力就在于又浓厚又提神。
一杯美味“鸳鸯”,咖啡和茶的比例是3:7,即三份咖啡配七份茶,这样做出来的鸳鸯既有奶茶的丝滑,又兼备咖啡的香气。划重点,“鸳鸯”喝起来要又像咖啡又像奶茶,这样就算成功了。
茶餐厅的“点单暗语”。
茶餐厅不仅饮食各有千秋,点单也有独特又有趣的暗语。
当你看到看到记单伙计写“央”,时,就是指热鸳鸯,“冬央”则是冻鸳鸯。如果你不喜欢甜味,可以选“少甜”或“走甜”。
“汪阿姐”是热咖啡的意思,还有个叫做“飞砂走奶”的说法,意思是不加糖也不加奶。“鸯走”的意思是用炼奶代替砂糖。
因为鸳鸯里是含有咖啡因的,一般是大人们用来提神引用,如果小朋友们想喝,茶餐厅会用阿华田调制不含咖啡因的“儿童鸳鸯”,让孩子们也能体会鸳鸯的口感。
关于“鸳鸯”的故事就先聊到这里,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咖啡的故事或是学习相关知识技能,中赫时尚咖啡学院《咖啡师中级课程》等你来报名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