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丧”文化时代:反鸡汤式的营销让时尚买手躺着也挣钱?

  • 2017-09-18
  • 中赫时尚
  • 5054

       "请让我活着,别让我进步"

“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"、"请让我活着,别让我进步"、"躺尸到死亡"、“现在靠你的父母养,以后就可以被你的儿女养了”…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网络上全部充斥的都是这样自嘲式的黑幽默,从2016年红极一时的“葛优瘫”到“一言不合就斗图”的当下,从村上春树的“小确幸”到由此衍生的“小确丧”,“丧文化”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,它披着泛娱乐的外衣正获得越来越多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。


11.jpg


“丧文化”已经成为了现象级事件


“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的跟狗一样,那你真的是误会大了,狗都没你那么累。”

“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,一无是处时,别绝望,因为,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。”


21.jpg

以上这些听起来很丧(sàng)气的毒鸡汤,却偏偏让年轻人那么着迷,成为了一些小人物身上特有的气质。


丧文化最典型的代表:葛大爷,深情演绎地“葛优瘫”简直无人能敌,一经“推出”直接病毒式传播,不管放在任何场景、任何时间乃至任何空间之下,都可以实现“无缝对接”,简直是“丧”出了水平,“丧”出了境界。这个“瘫”将现代人的迷茫、疲惫、郁闷以及绝望等种种情绪融汇其中,让人一看,便产生了强烈的共鸣。


31.jpg


除此之外,PEPE青蛙、咸鱼、马男波杰克等丧文化代表们也不断地被做成表情包,在社交网络中被广泛应用。


41.jpg

但 “丧”文化真的丧吗?


照常人的理解,“丧”是社会压力与日俱增下年轻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应,是一种放弃生活的精神状态。那么相对应的,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安守本分,听父母安排,对于自己的理想和命运不会抱有太大的期望。


可有趣的是,在很多的社会事件中,我们发现喊着“逃离北上广”的人和留在北上广“漂”的人是同一拨人,他们一面嘴里含着“丧”、哭诉着生活艰难,但另一面却扔坚持留在大城市打拼。加班加点的是他们,熬夜赶作业的是他们,贷款买房买车奶娃的还是他们。他们丧丧迷迷地躲在谷底,一点一点地咬着牙往上蹬,似乎谁都没有真正放弃。


51.jpg

52.jpg

这是为什么?


是因为这样的“丧”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丧”,某种程度上它是年轻人对当下的一种自嘲,一种宣泄,他们急切地希望得到一种来自社会的认同,本质上是为了迎接更好的生活。

“道理我都懂,但我做不到。”就是丧文化接受者最真实的写照。


他们觉得鸡汤味太浓了,会消化不良。所以微微地“丧”一点,反而是他们想要的。他们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,但线下的收入又满足不了自己日益膨胀的精神需求。


61.jpg


于是,一个以“丧”为主流的市场就运势而生。不管人们对“丧文化”做何评价,不容否认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尤其是90后群体对这种文化非常有好感,他们不喜欢传统营销中的“说教”模式,更愿意接受这种容易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“丧”式表达。


 “丧文化”这么火,它对于时尚买手的意义是什么?


好了,现在想必大家对 “丧”文化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了,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时尚买手能拿它来做什么,“丧文化”的营销对于品牌而言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
对于品牌商而言这样的文化是缩短与用户之间距离的好机会,是一次可以利用“丧文化”营销取得年轻消费者好感的机会。在一定程度上,“丧文化”式营销并不会真的引起消费者的负面情绪,相反,还会起到积极作用,一味强调产品自身特性的传统营销不免有说教的嫌疑,而负能量带来的“恶搞”、消极甚至打击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压力的释放,因此,消费者并不会对此反感,这正是很多品牌深谙其道从而获得成功营销的原因。


71.jpg

我们可以由几个实例中看出。


1.“虎Cares”职场丧T

科技媒体虎嗅在6月悄悄“搞事情”了,旗下名为“虎Cares”的电商项目上线两个多月,爆款“职场丧T”前后三次补货,不到30天销量突破5000件。一贯以行业深度观察见长的虎嗅,这回换了个姿势,再次刷爆了朋友圈。


“你说的都对”、“我的锅”、“你好幽默哦”,简单的黑白T恤配上丧气十足的职场金句,自嘲之上,悲观未满,实际是年轻人对世界的温和反抗。


91.jpg


从策划、创意文案、设计,到找工厂、衣服打样,短短一周就敲定了整个“职场丧T”的制作方案。制作时间紧,拿不到现货,就采取预售的方式,一边推广销售,工厂同步制作。下单的粉丝通常要等一周左右才能拿到成品,尽管如此,第一批预售第二天便一抢而空。、


2、彩虹合唱团的神曲“感觉身体被掏空”

2016年8月份,一首“感觉身体被掏空”歌曲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,严肃高雅的音乐合唱团一本正经有模有样地“胡说八道”,创造出微博话题阅读量接近4亿,微博秒拍视频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的传播量。


101.jpg

如果单纯从歌曲本身,我肯定不会单曲循环。但是我愿意转发留言,因为歌词里是这样说的:“宝贝加班吧/感觉身体被掏空/我累得像只狗/我才不累不累/十八天没有卸妆/月抛戴了两年半/作息紊乱我却越来越胖/我来征战北五环/我家住在龙回观/沙发是我港湾“。完全直指年轻人加班的痛苦,借由内容迅速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。


3、“此处故意留白”的H5

2017年年清明节前夕,一条“此处故意留白”的H5刷屏广告圈,互联网圈,传媒圈,蔓延至整个白领工薪阶层。


故事的主角是一直带着狗头的人类形象,一直在不停地工作,忙碌。早上昏昏沉沉起床,垂头丧气的挤地铁,然后拼命的打字,回邮件,一遍又一遍地改无数个项目,回到家继续加班,每天只睡3、4个小时,除了工作就是工作,每天加班到疯!

1505721938982999.jpg

很多人看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:啊,这就是我的一天啊!就是这样的共鸣感,让这个H5成病毒的状态迅速传播,从而品牌达到了营销的效果


4、“丧茶”3天快闪店

2017年五一小长假,一家“哭着做茶”的丧茶店,“沮丧”开业。仅营业四天却赚足了眼球,吸引了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

131.jpg

丧茶开业前的海报文案没有直接介绍茶有什么特别的,只是套用了几句常见的段子。


“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如何有钱才是你最大的问题。“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,但翻身后还是咸鱼。”“等忙完这一阵就可以接着忙下一阵了。”


141.jpg

另外,丧茶推出的六款奶茶都起了很“丧”的名字。“你的人生就是个乌龙玛奇朵,加油你是最胖的红茶拿铁,前男友过得比我好红茶,加班不止加薪无望绿茶……”


“丧茶”的营销几乎做到了各个细节,“很丧”的吉祥物、“很丧”的员工,甚至连店面装修也是纯黑色满满的负能量。这样的整体营销反而抓住了当下年轻人的


5、没希望酸奶

从名字一看就知道是针对新希望酸奶而推出的产品,这家创意团队是成都某著名乳品企业做的一次成功营销,他们自行印刷了很多“没”字贴纸,潜入便利店,趁店员不注意把“新”涂成了“没”,他们还设计了自己的系列海报和文案。


151.jpg

161.jpg

同时,他们利用推广二维码俘获一部分能产生情感共鸣的消费者,通过扫码可以进入各种“买房没希望、加薪没希望、减肥没希望……等微信群。在“没希望”走红之后,这个团队又迅速推出了两个子品牌,分别是“不熟酸奶”和“扎心酸奶”,并细化了“没希望”酸奶的分类。


6、UCC咖啡

日本品牌UCC咖啡为了宣传自己的新品无糖黑咖啡,也采用了这种“丧文化”营销策略。UCC无糖黑咖啡的卖点是无糖、非速溶和零卡路里,目标用户群体是那些每天工作节奏快、压力大又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现代职场都市人群。


171.jpg

UCC通过与因“负能量语录”而著称的台湾网红合作,将负能量语录印制在产品外包装上,打造每天来点负能量,从而俘获了一大批粉丝。


时尚买手该如何利用“丧文化”营销自己的品牌?


当我们看过那么多流行的营销案例,与其说丧文化火了,不如说营销者更懂消费者内心了;与其说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了,不如说品牌更懂得帮消费者表达内心的情绪了。撬动人心,才是最明智的营销。那么,追根揭底,时尚买手该如何利用“丧文化”营销自己的品牌?


一.利用营销,让消费者为品牌曝光

前面我们分析过,“丧”是一种基于内心情绪的表达方式,那么试想一下,我们能否通过帮助用户更好地表达心中所想来让产品自传播?能否让产品自带话题?


181.jpg

要知道,现在的人们非常依赖于社交,每个人都是内容制造者,都有传播属性,因此产品要引起热议必须有两大特性:

1、产品要有沟通力,基于消费场景、基于消费者产品能产生互动;

2、产品要自带社交属性,能制造话题,引发自主性传播,没有二次传播的广告依然是渠道思维,低效且会被淘汰。


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用户在哪,他们的内心对什么有冲动,然后帮助用户表达他们的想法。在社交网络上“没有事实、只有情绪”,将产品制造成为情绪的宣泄口,让用户自发地传播品牌,这是互联网带给品牌最重要的机会。


二、营销升级从单一的产品(品牌)价值输出到用户和产品的双向沟通

在洞察消费者精神追求之后,产品要做到和用户的双向沟通。这里的消费逻辑在于当我们在看到一款产品,就是我们亲眼看到它并作了几秒的停留那一刻,“我知道你在想什么—我理解你的感受 – 我来表达下我的理解—来,试试这个,我很合适”。


这套逻辑的实践需要站在用户视角,依靠场景化,具体化,情感化来触及用户心底真实的想法。品牌在跟用户对话沟通的过程中切忌自嗨。


1505722052339192.jpg

1505722065867200.jpg

你以为只要产品跟用户对话了,你就获得了用户的情感触动了吗?

其实不是。


“让我霸占你的心。”“好呀。”

人类什么时候是这么聊天的?


纵观现今流行的广告案例,与其说丧文化火了,不如说营销者更懂消费者内心了;不是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了,而是更愿意倾听我们了,更懂得表达我们想表达的。况且,年轻人有这么多“可吐槽”“可触动”,“可感动”的地方有待挖掘。


三、观察产品是否与“丧文化”气质相投

如上文所说,丧并不是一个主流价值观,90后可以理解,80后可以理解,70后60后未必可以理解,基于丧文化的营销也不是所有品牌都可以做。UCC咖啡,产品本身从外观到口味都有暗黑,苦涩的味道,受众也仅吸引相对固定的年轻人。


201.jpg

202.jpg


看到了丧文化火了,就一窝蜂用来做丧文化营销是欠思考的。作为一种亚文化,丧营销只在基于特定的年轻人,在特定的时间,地域才适合。举个例子,你觉得某款奢侈品手袋做丧文化营销合适吗?答案很明显不合适。


因此,作为时尚买手,你要考虑的不止要将“丧”融进品牌、融进产品,更要融入场景,使品牌和“丧文化”维持内在的联系。所以看看你的产品,它有没有成为“丧”产品的潜质?能不能制造话题?你的品牌禁不禁得起“丧”文化的调侃?


因此,“丧”营销似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:营销不是随便YY,甚至不是打卖点抓需求,而是要走心。


在最后,我们有理由相信,营销已从产品功能诉求演变成对个体精神追求的洞察。营销已从单一的渠道触达到用户和产品的双向沟通。你选择的用户群在哪里,他们的冲动在哪里,营销的关键就在哪里。


相关课程
相关资讯
买手故事|“我知道艺术是飘在云端的,但我想让它落地!”
买手故事|人啊,只有在迷茫的时候才会抬头。
买手人物|30岁的人正在过这样的生活,她根本不知道20岁的你在焦虑什么!
买手人物 |“其实我内心一直有一个想法,但我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”
时尚买手订货会 showroom 2015 AW cohim 中赫时尚独家首播